栏目导航
期刊信息
主管单位:深圳大学
主办单位:深圳大学
主  编:章必功
地  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文科楼
邮政编码:518060
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0-260X
国内统一刊号:CN 44-1030/C
邮发代号:46-140
单  价:12.00
定  价:72.00
数据库收录
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
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(2008年版)
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
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
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
北大2014版核心期刊
北大2017版核心期刊
本刊MARC数据 本刊DC数据
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

03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5 > 03

西方哲学中身体—主体概念的演变


作者: 王晓华

关键字: 西方哲学 身体 主体 概念

摘要:从古希腊起,西方哲学就构造出崇尚精神主体的人学观。在这个图式中,身体则被领受为精神主体的涵括者,其意义似乎仅在于辅助前者。然而,当此类学说流行之际,一个关键性的推理却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:被涵括的精神主体无法直接参与空间运动,必须通过身体来实现自己的意志;既然如此,身体就不可能是纯然被动之物。恰是依据这个逻辑,亚里士多德和原子论者强调:身体具有感觉能力,可以承担外部运动,乃不可或缺的主体。他们的观点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线索。到了现代时期,有关身体-主体性的言说获得了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然科学的支撑,相关话语日益发展壮大,并最终在马克思和尼采那里成长为一元论的身体主体观。进入20世纪以后,现象学、实用主义、第三代认知科学纷纷肯定身体,力图证明身体能够承担理性等高级精神活动,建构出了更为细致的身体-主体性理论。虽然他们的理论建构还不彻底,但哲学回归身体的路径已清晰可见。